中時副刊最近有兩篇關於虎尾的文章.
我記得古蒙仁好像是國文課本裡唯一的雲林人作家, 他入選的作品是《吃冰的滋味》.
我想古蒙仁先生是要憑弔糖廠文化的風華老去, 所以把虎尾整體的士氣寫低了一點. 讀者提出的回應, 則是從整體生活機能的角度來看虎尾的變化.
在連鎖餐廳, 商店陸續進駐虎尾的同時, 我覺得也值得一提的是: 虎尾唯一的一家連鎖大書局, 在最近已經結束營業了.
08-02-11|兀自聳立的煙囪 ──回憶虎尾糖廠 |古蒙仁
...身為台糖子弟及虎尾人,我每次行經破落的宿舍區和冷清的街道時,總會習慣性地抬頭去看僅剩的那二根煙囪。歷經八十多年的興衰起伏,諸多往事就像煙塵般消失無蹤,只有它們仍兀自矗立在虎尾的天空下,迴光返照,彷彿在憑弔過往那段輝煌的歷史。
...是的,虎尾糖廠沒落了,虎尾鎮也是。而這種趨勢己不是近一、二年,而是一、二十年的漫長時光的累積。事實上,它正在慢慢地走向衰亡的道路,人們經過這兒,或看到它們時,都沈默著,頂多輕嘆一聲,再也不會興奮或激動了!
...宿舍區的衰頹更是明顯,員工退休的退休,搬遷的搬遷,短短幾年間已所剩無幾。十室九空,到處是斷垣頹壁,雜草叢生,滿目荒涼。任誰也無法相信眼前的事實。糖廠衰頹,虎尾市街也跟著沒落,由於謀生不易,人口都流到都市去了。白天行人寥落,晚上僅剩下夜市和攤販,在微弱的燈光底下勉強吸引一些逛街的人潮。
08-02-17|回應與挑戰|虎尾今貌|詹景雯
古蒙仁先生本月十一日在貴刊發表的「回憶虎尾糖廠」一文,帶領讀者回顧了二十世紀早、中期虎尾糖廠及虎尾鎮的繁榮景象。但同樣身為虎尾人的筆者,在讀完文章之後,心裡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卻是:虎尾鎮是否真如古先生所寫,隨著糖廠體制的精減,已成為一個衰頹的小鎮?
筆者與古先生相同,也是客居他地的遊子,然而每次返家,總會對虎尾一再改變的面貌驚嘆不已。幾年前猶是大片農田的光復路兩側,如今已重新規劃,各式新建住宅林立,馬路取代過往的田埂,餐廳飯館也隨之入駐;政府並在鄰近新設一所東仁國中,便利當地孩童就讀。位居商業中樞的中山路及周圍街道,卻未因虎尾外圍的重劃區新增而減其熱鬧氣氛,近幾年反倒頻設商店,以供應在地人口生活所需。每日一到下班時間,街上充滿車輛、學生及下班人潮;晚間即使時近午夜,出門仍可購得熱騰騰的當地小吃,滿足口腹之慾。
誠然,若論及臺灣其他先進都市,虎尾自難與之媲美,但也未全如古先生所言「白天行人寥落,晚上僅剩夜市和攤販」之狀。只是,在追求突破城鄉差距的過程中,我們如何保有過往糖廠與虎尾鎮緊密連結的這段歷史,進而將之轉化為虎尾的文化特色,恐怕是更值得思考的問題。
留言列表